幼童「惡夢」全攻略(1~2歲)

目錄

剖析恐懼來源、惡夢的成因、預防方法及應對技巧

小孩在夜晚因惡夢驚醒,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讓爸媽感到不知所措。本篇文章將從1~2歲幼童的恐懼來源、惡夢的成因、預防方法及應對技巧四大方向,幫助爸媽更加了解如何讓孩子擁有安穩的睡眠。

一、幼童害怕的事情

幼童在成長過程中,恐懼的來源會隨著年齡有所不同,以下分別整理1歲和2歲孩子常見的恐懼來源:

1歲幼童的恐懼來源:

  • 分離焦慮:1歲的寶寶隨著認知發展,已意識到「分離」這件事,因此可能會因為爸媽不在身邊,所以感到焦慮不安,此年齡為「分離焦慮」的高峰時期。
  • 陌生環境:如果處於不熟習的環境、接觸到陌生的人會感到害怕,尤其是當事情無法預測和掌握的時候,焦慮感會更加提升。

2歲幼童的恐懼來源:

  • 幻想與現實的混淆:想像力開始增長,這會讓孩子將現實與想像中的恐怖事物混淆,例如:怪物、鬼怪,甚至因而害怕黑暗的環境。
  • 情緒的強烈波動:孩子開始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由於還不能確切了解、掌握情緒帶來得反饋,所以容易受到情緒的波動,進而產生恐懼。
惡夢

二、幼童惡夢的成因

根據研究,寶寶的惡夢多與「生理狀況」和「情緒影響」有關:

(1)快速動眼期(REM)的影響

  • 睡眠不足或作息紊亂,可能導致快速動眼期(又稱:做夢期)的增加,從而提高做惡夢的機率。
  • 某些藥物(如抗組織胺)也可能改變睡眠結構,增加做惡夢的可能性。根據臺大醫院藥劑部的報導,抗組織胺等藥物可能影響睡眠結構,使做夢期增加,從而提高惡夢發生的頻率。此外,台灣頭痛學會的報告也指出,某些具有抗組織胺作用的藥物會改變睡眠生理,影響睡眠與褪黑激素的調節。因此,若孩子正在服用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藥物,建議與醫師討論其對睡眠的影響。

(2)白天的壓力與情緒

  • 白天焦慮、壓力事件(如環境變動或目睹不愉快的場景)容易轉化為夜間的惡夢素材。
  • 若小孩有持續的憂鬱或焦慮情緒,也可能增加惡夢的頻率與強度。

三、如何協助孩子降低惡夢的發生

(1)維持規律作息

確保幼童每天有足夠的睡眠時數,保持彈性且規律的作息,避免因作息混亂,導致睡眠剝奪。

(2)預留放鬆時間

爸媽每天安排陪伴孩子的時間,例如玩遊戲、共讀繪本等,幫助其放鬆情緒、釋放壓力、增強安全感。

(3) 共創專屬的睡前儀式

親子一起討論並擬出專屬的睡前靜態活動,例如: 事先畫下睡前儀式海報,每日闖關執行,或是建立有趣的睡前小口訣等等,讓孩子藉由實踐的過程中,感受有趣且放鬆。

四、若孩子做惡夢了,爸媽該如何應對?

(1)保持冷靜

安撫孩子當幼童因惡夢驚醒,爸媽應以平穩的語氣對孩子說:「別怕,爸爸媽媽在這裡,你很安全。」加以輕撫或擁抱小孩,幫助他重拾安全感。

(2)引導重建好夢境

帶領孩子將恐怖的夢境畫下,再重新設計結局,例如為「鬼怪」畫上微笑的嘴巴,貼上閃亮亮的貼紙,從恐懼中轉換印象,藉此釋放情緒。

(3) 紀錄和觀察惡夢頻率

若長期地惡夢頻繁且影響孩子的日常情緒,建議諮詢專業人員,尋求進一步的協助。

nightmare

五、總結

1~2歲的幼童正處於認知、理解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想像力逐漸增強,開始能簡單區分現實與幻想,但仍難以完全理解兩者之間的界線。這時,惡夢通常與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情緒波動或外界刺激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惡夢與夜驚不同,惡夢通常發生在睡眠的後半段,孩子能記得夢境內容,並可能因此哭泣或感到害怕。而夜驚則發生在睡眠的前半段,孩子可能突然坐起、尖叫,但通常無法被喚醒,也不會記得發生過什麼。關於夜驚的詳細資訊,我們未來將會撰寫更完整的文章來探討。

爸媽可以藉由此篇文章內容理解孩子的恐懼來源、惡夢的成因、預防方法和家長該如何應對的技巧,將更能安心地陪伴孩子梳理情緒、轉化心態,得以安心入眠。

參考資料: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