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夜驚(Sleep Terror)是許多爸媽在孩子1-2歲階段可能遇到的睡眠挑戰之一。當孩子突然在深夜驚醒,甚至伴隨著大聲哭喊的行為時,爸媽往往會感到困惑與不安。
夜驚屬於「類睡症」(Parasomnia)的一種。「類睡症」是指睡眠期間發生的異常事件,除了夜驚外,還有夢遊、惡夢、鬼壓床等。類睡症大多發生在學齡前兒童,其睡眠品質幾乎不會受到影響,並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改善,但有時會造成患者及其家屬十分焦慮,進而尋求醫師協助。
這篇文章將詳細說明什麼是夜驚、發生原因、如何降低夜驚的發生率,以及發生夜驚時的正確應對方式,幫助爸媽更從容面對。

一、什麼是夜驚?
夜驚是一種發生在深睡期(Non-REM Sleep)的突發性覺醒,常伴隨驚慌失措的尖叫、強烈的恐懼反應以及混亂的意識。以下是夜驚的典型特徵:
- 無法被喚醒:無論爸媽如何安撫或叫喚,孩子都不會有反應。
- 越安撫越焦躁:即使嘗試抱住或安撫,情況反而可能更加惡化。
- 隔天沒有記憶:夜驚結束後,孩子完全不記得發生過的事情。
- 激烈動作:與惡夢不同,夜驚通常伴隨較大的肢體活動,例如揮舞手腳、尖叫哭泣,有時甚至會睜開眼睛,但無法感知周圍環境。
根據統計,夜驚的發生率在1歲半的幼童中約為36.9%,而2歲半的幼童則降至約19.7%。通常夜驚多在入睡後的1.5至3小時內出現,發生時看似恐怖,但實際上不會對孩子造成長期傷害。
二、夜驚的可能原因
夜驚的具體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顯示,以下幾項因素可能增加夜驚的發生機率:
1.家族遺傳
如果家族中有夜驚或夢遊(Parasomnia)的病例,孩子發生夜驚的機率會較高。
2.睡眠不足、作息混亂
當孩子睡得太少或作息顛倒,例如長途旅行、過度興奮、缺乏午睡等,都可能導致深睡期比例增加,進而誘發夜驚。
3.心理壓力或環境改變
重大生活改變,例如搬家、父母離異、家中新生兒誕生等情況,可能對孩子造成潛在的心理壓力,也可能觸發夜驚。
三、如何降低夜驚的發生
夜驚無法完全避免,但爸媽可以採取以下方法,來降低其發生頻率:
1.確保孩子獲得充足睡眠
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睡眠需求,確保孩子每天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並建立規律的作息。
2.創造安全的睡眠環境
避免讓孩子的睡覺區域靠近窗戶、階梯等危險區域,並移除容易倒塌的家具或其他潛在危險物。
3.使用定時喚醒法
若夜驚頻繁發生,家長可以記錄孩子的睡眠時間與夜驚出現的時段,並在發作前20-30分鐘輕輕喚醒孩子,讓其稍微翻身或移動,以減少深睡期的持續時間。
四、發生夜驚時,爸媽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出現夜驚時,爸媽可能會想立即安撫,但需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冷靜:夜驚通常只持續幾分鐘,不需要過於緊張。
- 確保安全:確保孩子不會因激烈的肢體動作或夢遊而受傷,例如:避免跌下床或撞到家具。
- 不要嘗試喚醒:夜驚期間喚醒孩子通常無效,甚至可能增加孩子的困惑與恐懼。
- 耐心等待:讓夜驚自然結束,避免過度干預。
五、夜驚與夢魘的區別
許多爸媽可能會混淆夜驚與夢魘。以下是兩者的主要區別:
夜驚 | 夢魘 |
---|---|
發生於深睡期(Non-REM Sleep) | 發生於淺睡期(REM Sleep) |
通常在入睡後1.5-3小時內出現 | 多發生在後半夜 |
孩子不記得夢境內容 | 孩子可能會描述惡夢內容 |
安撫無效 | 通常可透過安撫減少恐懼 |

六、結語
夜驚雖然看似可怕,但其實是幼童正常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大多數孩子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減少發生頻率。家長只需了解正確的應對方式,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就能減少夜驚對孩子與家庭的影響。如果孩子的夜驚頻率過高或伴隨其他異常行為,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一步了解潛在原因。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更了解幼童夜驚的相關知識,讓你在育兒路上,更加安心順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