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龜世代解析:寶寶發展慢一步,家長該注意什麼?(下)

目錄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需要早療?專家建議與實用評估方法

0到3歲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期,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儘早發現寶寶的發展問題並給予支援,是改善遲緩的關鍵。以下是陪育師建議的評估與行動方法:

兒童發展檢核表 上網搜尋「兒童發展檢核表」,透過表格做初步評估,幫助您掌握寶寶的發展里程碑,了解是否有遲緩徵兆。

觀察發展里程碑

上網搜尋「兒童發展里程碑」,根據嬰幼兒的年齡與發展階段,觀察寶寶是否達到應有的技能。例如:

  • 4 個月:是否能自如地轉動頭部或用眼神追隨移動的物體?
  • 6 個月:是否能用雙手支撐上半身,或對聲音有明顯反應?
  • 12 個月:是否能嘗試說出「媽媽」或「爸爸」等單字?

若孩子的發展顯著落後於同齡孩子,請務必警覺及重視。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尋求專業協助

  1. 諮詢小兒科醫師 若家長對寶寶的發展有任何疑慮,應儘早與醫師聯繫,獲取專業建議。醫師可以協助安排語言治療、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的評估。
  2. 進行早期療育 若確定孩子需要早療,專業機構會為寶寶提供個別化的訓練計畫,如促進語言發展的親子互動練習,或針對肌肉張力問題的物理治療。

打破早療的迷思:越早發現,越有希望改變未來

當發現孩子的發展似乎落後時,許多家長可能慌張掙扎,心裡過不去、不願面對自己孩子需要治療的事實。這種「大隻雞晚啼」的錯誤觀念,不僅讓家長錯過黃金治療期,也可能讓孩子失去恢復正常發展的最佳時機。

  • 早療的致命迷思:等待可能延誤一生

以下是常見的早療偏見,希望能幫助家長破除迷思

  • 許多家長認為「大隻雞晚啼」或「孩子自然會追上」,導致延遲干預。
  • 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或被歧視,因此選擇觀望,但可能錯過0-2歲的黃金發展期。
  • 黃金期的干預能大幅提高語言、動作及社交能力發展的成效;若拖延至4歲或更晚,效果會因神經可塑性降低而顯著減弱。
  • 早療是基於孩子的需求,而非貼上有病的標籤;早期支持可減少孩子未來面臨的學習與適應挑戰。
  • 早療現況與挑戰:家長資訊不足與通報延遲

部分家長對早療的認知不足,而缺乏通報的警覺心,這樣的遲疑不僅影響孩子的發展進程,也可能讓整體系統的介入延遲。

現行早療資源集中於醫院,容易讓輕度延遲的孩子排擠到重度個案的名額。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數據,2022年全年平均早療等候時間在部分地區已經達到3至6個月,而特定需求的療程,例如語言治療,甚至可能需等待更久。因此,越早排隊就越能確保孩子在合適的時機獲得幫助,而拖延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 早療資源排隊時間:數據顯示越早越好

因應早療資源皆須排隊等候,若家長在0到2歲期間開始申請早療,孩子的干預時間就能與黃金發展期完美對接。而若等到孩子4歲才開始,可能已錯失語言、動作或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階段。

家長應將「早通報、早排隊」視為一種主動支持孩子的責任。

行動建議:支持與資源的取得

  • 主動尋求專業評估:當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有所疑慮時,不妨立即向小兒科醫師或早療機構尋求協助,透過評估確認孩子的需求。
  • 了解地方資源:每個地區的早療資源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家庭指導計畫、社區互助支持等,家長可以諮詢地方政府的社會局或衛生局了解更多資訊。

打破迷思,為孩子爭取未來

早療的目的在於提供孩子更完善的支持系統,幫助他們發揮潛能。與其糾結於「是否要行動」,不如認真觀察孩子的需求,並勇敢邁出第一步。只有行動,才能為孩子的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結語

「小烏龜世代」的嬰幼兒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需要適合的環境幫助他們成長。在面對發展稍慢的寶寶時,家長應保持耐心,採取適當的對策,並結合專業資源,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持與引導。透過早期觀察與科學育兒,孩子同樣能擁有快樂的童年生活。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