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育故事|從厭奶到厭食:布布的慢步調,與媽媽的耐心練習

目錄

布布出生得早。

36 週早產,體重只有 1888 克。剛開始的日子,是在加護病房與月子中心裡度過的。對媽媽來說,抱起這個孩子時的陌生感還很重──洗澡、換尿布、餵奶,全都不熟悉。

回到家後,新的挑戰真正開始了。布布的奶量總是不上不下,四小時應該能喝 90cc,但實際上常常只喝 30 或 60 就停下來。偶爾能勉強喝到 120cc,但體重總是緩慢地往上,一點點,一點點。

媽媽說,那段時間「每天都是以淚洗面」。她試過各種方法:

換不同品牌的奶瓶奶嘴、拜訪不同的醫生、買過各式益生菌。每一次都抱著希望,卻總是失望收場。

她一直在告訴自己:「他只是比較不愛喝奶而已。」

但心裡知道,不是這樣。

那時,她追蹤很久的孵寶,成了最後一線希望。

「我想試試看。死馬當活馬醫也好。」

她說,當時是這樣告訴自己。

寶寶與媽媽的雙手

第一階段的轉變:陪育師來了,不是來急著改變,而是先理解

陪育師第一次走進家門時,布布快四個月。她沒有急著告訴媽媽該做什麼,而是陪著媽媽一起觀察。她從作息開始,看見了布布長期睡眠不足,規律混亂;也在餵奶的當下,留意到舌根偏高、舌繫帶緊、口腔張力大。

這些觀察沒有帶來批評,只有一句句溫柔的解釋:「他其實很努力,但這樣的口腔條件下,要喝好真的很辛苦。」

於是,陪育師教媽媽做口腔按摩,也給了一份作息表。沒有複雜的要求,只是一點點往前的引導。「雖然我很懶惰,但錢都花了,為了孩子,我就拼命照著做。」媽媽說,笑得有點不好意思。

但這次的堅持,很快開花結果:

一到兩週後,布布的奶量穩定拉升──一次能喝到 150cc。體重也跟著上升了。

媽媽第一次感覺到:原來不是我做得不夠好,而是我需要有人陪我一起看懂他。


person in black long sleeve shirt holding babys feet

第二階段的挑戰:副食品,來得比想像中難

奶量才剛穩定沒多久,副食品的挑戰就來了。五個月時,媽媽滿心期待孩子能嘗試新食物,卻發現他完全不張口;好不容易入口了,又常常吐出來。身邊的人安慰:「再大一點就會好。」但七個月時,布布還是只能吃一點點泥、一點點粥,餵到後來總是生氣。

媽媽說,她開始懷疑是不是又哪裡錯了。她決定再次聯絡孵寶。

陪育師來的時候,帶著一樣溫柔的眼睛,沒有批判、沒有驚訝。她只是靜靜地觀察布布的嘴,然後說:「他其實不是不吃,是咀嚼跟吞嚥的協調力還沒跟上。」

媽媽這才明白,這不是「挑食」,也不是「他還不習慣」,而是布布真的需要多一點幫忙。

陪育師這次帶來的是餵食方式的調整、咀嚼練習、加強版的口腔按摩。成效幾乎立刻出現:隔天,布布就能吃下 30 克泥、10 克粥,甚至能嚼碎半片米餅。

那天晚上,媽媽傳訊息給陪育師,只有一句話:

「我終於看到他願意吃東西的樣子了。」


person feeding baby

第三階段的慢:高敏感口腔,需要更長的等待

一個半月過去,布布開始喜歡上手指食物,但依舊對粥興趣缺缺,吃進去的量也仍然很少。媽媽又一次請陪育師上門。這次,陪育師判斷布布是「口腔高敏感寶寶」,需要加入「減敏練習」。

這次的進展不再快速,但陪育師並沒有催促,而是跟媽媽說:「這一段,我們一起慢慢來。」

媽媽每天重複同樣的口腔按摩與減敏動作,像是在為一個不確定的未來鋪路。直到某一天,布布突然吃下了玉米筍,也能吞進一大塊魚肉,重點是:寶寶的表情是這麼享受的在吃東西!

媽媽說:「那一刻我真的快哭了。」

她終於等到,孩子自己往前的那一步。


陪育的溫柔:不是給你答案,而是陪你找出答案

現在的布布,一餐可以喝 200cc 奶,也能吃下 80–100 克粥;手指食物越吃越多,麵包、燉飯也慢慢能接受了。雖然仍然吃得比別的孩子少一點,但方向穩定、心情也輕鬆許多。

這些改變的背後,不只是方法。

是陪育師在每次到訪時說的:「你其實已經做得很好。」

是每一次媽媽覺得沒進步、快要放棄時,有人幫她看見那些微小但真實的變化。

「我不是不會帶孩子,我只是很需要有人告訴我,他現在怎麼了。」

陪育,不是來糾正媽媽的錯,而是來幫助她理解寶寶的語言。

而這個理解,是媽媽給孩子最深的愛。

「必看」0-1歲大動作發展指標

新生兒安撫-沒耐心怎麼辦?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