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死命扭頭、嘴巴緊閉,爸媽使出吃奶的力氣才刷得到兩顆牙。你是不是也經歷過這種刷牙大作戰?育兒之路從來不只是吃與睡,口腔照護這一關,更是許多家長的心頭難。
孵寶為您整理了有關寶寶口腔照護的小知識,希望各位家長可以在育兒之路更加輕省。

何時第一次看牙?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寶寶小小一顆牙冒出來的時候,內心真是又驚喜又緊張。
有些家長會想:「現在這麼小需要看牙嗎?」 其實根據美國與台灣兒童牙科建議,第一次看牙應在長出第一顆牙齒後六個月內,大多落在寶寶約一歲時。這個時間點看牙主要是幫助家長了解飲食與清潔習慣是否會導致蛀牙風險,並讓寶寶提早適應看牙環境。像是有家長分享,提早帶孩子熟悉牙醫診所,反而避免了日後抗拒看牙的問題。
寶寶刷牙怎麼做?
很多爸媽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寶寶咬牙刷、扭頭閃躲、哭鬧不配合,每晚的刷牙變成一場角力賽。
- 長牙前:可以用紗布巾沾清水輕輕擦拭牙齦,一天 1~2 次,讓寶寶習慣嘴巴被清潔的感覺。
- 長牙後:建議改用含氟牙膏(1000ppm)與小頭軟毛牙刷,一天至少 2 次,並依寶寶月齡調整用量:
- 3 歲前:生米粒大小
- 3~6 歲:綠豆大小
- 6 歲以上:正常份量
刷牙時可以嘗試「膝對膝」或「仰躺固定法」,家長坐在椅子上,讓寶寶平躺在自己腿上,穩定又方便觀察牙齒狀況。別忘了加點儀式感,例如在刷牙前唱首固定的牙齒歌,寶寶更容易進入狀況。
牙線使用的時機與方法
許多家長都曾苦惱:「寶寶牙縫那麼小,真的需要用牙線嗎?」
答案是:只要牙齒彼此接觸(牙縫緊密),就應該使用牙線。
像是有位媽媽分享,自從寶寶兩顆門牙靠在一起後,牙刷怎麼刷都還是有味道,一用牙線竟然拉出卡住的菜渣,從此不敢忽視這個細節!
適合使用牙線棒或 Y 字型牙線工具,使用時建議每1-2個牙縫就要換一支新的,以避免細菌交叉污染。
🦷 牙齒變色與常見疑問
「寶寶的牙怎麼變黃了?是蛀牙嗎?」這是門診最常聽見的疑問之一。
- 牙菌斑:表面霧白,刷得掉。
- 初期蛀牙:粉筆白區域,刷不掉。
- 黑色染色:可能是放射線菌,無蛀牙風險但影響美觀。
- 外食染色:中藥、茶飲等也可能造成牙齒泛黃或變色。
曾有家長因為寶寶吃了一段時間中藥,結果前牙變咖啡色,嚇得以為是重度蛀牙,結果只是染色,透過拋光就能改善。
🍼 奶嘴何時戒?影響牙齒嗎?
小寶寶哭鬧不止,塞個奶嘴瞬間安靜,簡直是神物!但你知道嗎? 6 個月起建議開始引導戒奶嘴,1 歲半前戒除為佳,最晚不超過 3 歲。
太晚戒除容易造成前牙咬合異常、開咬,甚至影響發音。有家長反映孩子三歲還含奶嘴,不但講話含糊,牙齒還歪歪的,只好矯正。提早戒除,雖然短期內寶寶可能抗拒,但長遠來說有助於口腔發展。

🧴 氟化物產品怎麼選?
在藥妝店看到滿架的牙膏與漱口水,爸媽往往不知該怎麼挑。
- 牙膏:建議選用含氟量 1000ppm 的兒童牙膏。
- 漱口水:適合 6 歲以上使用,選擇無酒精、溫和配方。
- 氟錠:除非經醫師建議,不建議自行補充,避免誤食中毒。
如果孩子討厭牙膏味,可以試試不同口味,如水果、薄荷等,逐步建立接受度。
🦷 電動牙刷好嗎?
當孩子開始模仿大人刷牙時,常會吵著要用電動牙刷。但不建議 7 歲前完全依賴電動牙刷,因為這段時間是訓練手部肌力的黃金期。
你可以讓寶寶偶爾體驗一下電動刷的震動感,但仍需搭配手動牙刷,加強技巧與控制力。
👨⚕️ 常見矯正與發展問題
寶寶門牙中間有縫,是不是牙齒長歪了?其實那是為了預留恆牙空間,2 歲半乳牙列定型前屬正常現象。
若發現牙齒嚴重排列不正、上下咬合錯位,或寶寶講話總是口齒不清,可能與長期含奶嘴、咀嚼習慣不良有關,建議諮詢專業牙醫評估是否需矯正。
💡 小提醒
- 刷牙對寶寶來說是「半侵入性行為」,他們抗拒是正常的,請耐心安撫,不需責罵。
- 工具三寶:牙刷 + 含氟牙膏 + 牙線,一樣都不能少。
- 每日建立刷牙儀式,例如固定時間、用喜歡的牙刷、配牙齒歌,能幫助寶寶更快進入狀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