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嘴巴總是開開的?吃飯沒幾口就生氣,喝奶時間拖很長卻喝不多?這些看似微小的現象,可能都是 口呼吸 的徵兆。
口呼吸並不只是「嘴巴開開」,長期下來,可能會影響顏面發育、吞嚥能力、睡眠品質,甚至語言發展。透過觀察 面相特徵、喝奶狀況、進食模式,可以初步判斷寶寶是否有口呼吸的問題,並及早進行調整。
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口呼吸的判斷方式、可能影響,以及如何幫助寶寶改善,避免長遠發展問題。
寶寶口呼吸的常見表現
1. 面相特徵:從臉部觀察寶寶的呼吸模式
寶寶的面部特徵可能透露出長期口呼吸的跡象,以下是幾個需要注意的表現:
- 活動時與睡覺時嘴巴都開開的(並非運動後喘氣)
- 口水分泌特別多,圍兜頻繁濕透
- 面中部凹陷(五官比例像加菲貓或小猴子)
- 法令紋或木偶紋較明顯,臉部肌肉發展異常
如果寶寶在放鬆或專注時仍然無法自然閉合嘴巴,可能與長期口呼吸習慣有關,建議進一步評估。

2. 喝奶狀況:吸吮能力與呼吸是否協調
喝奶時的表現,也能反映寶寶的口腔與呼吸發展是否順利。如果寶寶有以下狀況,可能代表他在吸吮與吞嚥時無法正常運作:
- 過早厭奶(3 個月內就開始抗拒喝奶)
- 喝奶總量少(每次 60ml 或 40 分鐘還沒喝完)
- 3 個月內就換 M 或 L 奶嘴,因為吸不動小流量
- 親餵時只是含著奶頭,沒有有效吸吮
- 喝奶時發出頻繁的「嘖嘖聲」或憋氣感
這些情況通常與口腔肌肉發展、舌頭運動模式有關,長期影響可能會導致進食困難與口腔發育問題。
3. 進食模式:副食品階段的異常表現
當寶寶開始進食副食品後,他的進食行為也能透露出許多口腔與呼吸的問題,以下是需要關注的情況:
- 副食品吃幾口就崩潰(看起來還餓,但不願意吃)
- 只吃軟質食物(喜歡麵條、豆腐,不愛肉類)
- 吞嚥時有聳肩、點頭、嘴角歪斜的動作
- 1 歲後仍然不太咀嚼,直接吞食物
- 2 歲後仍需剪碎食物,無法獨立咀嚼較硬的食物
這些行為可能與口腔肌肉發育不足或吞嚥動作異常有關,進一步影響飲食習慣與營養攝取。
長期口呼吸可能帶來的影響
如果寶寶長期以嘴巴呼吸,可能會對成長發育造成以下影響:
- 顏面發育異常:下巴後縮、暴牙、咬合不正
- 吞嚥與進食困難:容易嗆到、偏食、無法有效咀嚼
- 睡眠品質下降:打呼、磨牙、夜間驚醒、睡眠呼吸中止
- 語言發展遲緩:發音不清楚、舌頭靈活度不足,影響語言學習
這些影響若未及時改善,可能導致未來需要矯正牙齒、語言治療或進一步醫療介入,因此建議家長盡早關注並進行調整。
如何幫助寶寶改善口呼吸?
如果寶寶有口呼吸的跡象,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改善:
- 促進鼻呼吸:檢查鼻腔是否通暢,清理鼻涕並減少過敏原影響。
- 強化口腔肌肉:讓寶寶多咀嚼不同硬度的食物,如吐司條、肉條,訓練口腔控制力。
- 減少奶嘴依賴:長期使用奶嘴可能影響舌頭運動模式,應適時引導戒除。
- 調整進食習慣:讓寶寶練習吞嚥較硬的食物,幫助發展正確的吞嚥動作。
- 改善睡眠姿勢:幫助寶寶仰睡或側睡時嘴巴閉合,減少夜間口呼吸的機會。
如果寶寶口呼吸的狀況較嚴重,建議諮詢兒童牙醫、耳鼻喉科醫師或口腔治療師,進行更專業的評估與調整。
結語:及早發現並調整,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口呼吸影響的不只是當下的進食與睡眠,還可能影響寶寶的整體發展。如果家長發現寶寶有相關徵兆,可以從 面相特徵、喝奶表現、進食方式 來進行觀察,並透過日常習慣的調整來改善。
當寶寶的口腔發育得到適當的引導,他們的飲食、語言發展與睡眠品質都能更健康順暢。家長可以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呼吸與進食習慣,幫助寶寶順利成長!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