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龜世代解析:寶寶發展慢一步,家長該注意什麼?(上)

目錄

前言

全球疫情的影響,不僅改變了家庭的日常生活,也悄悄地影響了新生代寶寶的發展。我們陪育師觀察到,許多被稱為「小烏龜世代」的孩子,在語言、認知、情感與動作能力的發展上,似乎比以往的寶寶來得更緩慢。 這樣的發展模式背後,其實與疫情期間特殊的環境息息相關。 身為陪育師,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協助家長更清楚地了解「小烏龜世代」的孩子可能面臨的挑戰。文中會先解釋這個世代的成因與特徵,幫助您從日常中辨識寶寶的發展訊號。接著,我們會分享觀察與陪伴孩子成長的實用方法,並談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以及早療能如何幫助孩子突破困難。 希望藉由這些建議,讓家長更有信心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陪伴他們在自己的步調中茁壯成長。

什麼是小烏龜世代?了解寶寶發展慢的定義

專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幼兒,因長期在隔離警戒中的環境成長,所以在語言、情感、社交及大動作發展等方面的成長步伐,皆有相對緩慢的現象,因此將這些孩子統稱為「小烏龜世代」。

例如,有些孩子可能到了 12 個月還未嘗試說出單字,或 18 個月時仍無法穩定行走。這種現象在疫情後尤其明顯。

什麼是發展遲緩?

泛指嬰幼兒在某些年齡階段,未能達到預期的成長里程碑。比如:

  • 運動發展:6 個月後仍無法抬頭或翻身;12 個月未能獨立站立或嘗試行走。
  • 語言發展:1 歲時未能發出單詞,或 2 歲仍不會組成簡單句子。
  • 社交與情感:對親密的照顧者缺乏反應,對陌生人毫無戒備心。

在這裡必須強調,每個寶寶的發展節奏各不相同,不過家長仍應保持警覺心,尤其當發展明顯落後時,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寶寶發展慢一步的原因有哪些?內外因素解析

寶寶的發展速度,受內外因素等多種原因影響,疫情對環境的改變更是加劇了這些挑戰。我們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內在因素

  1. 基因與健康條件 寶寶的先天基因差異會影響發展速度。例如,早產兒因在母體內的發育時間不足,可能在肌肉力量、大腦成熟度上相對落後。此外,某些健康狀況,如肌張力異常、舌繫帶過短或患有先天疾病等,都會限制寶寶的語言或動作能力。
  2. 孕期營養不均或特殊感染 媽媽在懷孕期間,有抽菸喝酒或營養不良的情況,或是感染會垂直傳染的疾病,都可能增加寶寶發展遲緩的風險。
  3. 神經系統發育 嬰幼兒的大腦與神經系統需要時間成熟,才能支援運動、語言與情感的發展。如果神經發展較慢,可能導致寶寶的動作協調能力不佳,或學習新技能的速度較慢。

外在因素

  1. 疫情影響的環境改變
    • 社交限制:疫情期間,社交機會減少,導致寶寶無法像以往一樣頻繁外出,接觸其他人或參與群體活動,影響其語言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 口罩遮擋表情:成人佩戴口罩,使寶寶無法觀察臉部表情,減少學習社交與語言的機會。
  2. 家庭互動與教養方式 父母可能擔心傳染而戴口罩,或是減少與寶寶的互動,這會直接影響語言、認知與情感的學習。
  3. 使用3C時間過長 疫情期間,許多家庭因居家辦公又停課,在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增加了寶寶觀看3C螢幕的時間。然而,過度依賴3C作為育兒工具,會抑制語言發展,減少自然探索的機會,並削弱寶寶與現實世界互動的動機。

面對發展慢的寶寶,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當發現寶寶的發展稍慢,家長首先需要的是冷靜和行動並重。陪育師整理出幾種小烏龜世代常見的現象,幫助您引導寶寶發展。

寶寶不跟我們眼神交流怎麼辦?

眼神接觸是早期溝通的基礎,如果寶寶總是避免與家長對視,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1. 建立穩定的親子互動 每天與寶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說話、唱歌、講故事。在餵奶、換尿布或玩遊戲時,試著將寶寶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臉部,微笑或發出聲音,吸引他們的目光,也增進情感聯繫。
  2. 運用有趣的工具 使用鏡子或飽和色彩的物品引起寶寶的注意,逐步引導他們將視線轉移到人的臉上。
  3. 監測感官問題 留意視力或聽力障礙的可能性,如果眼神接觸問題持續,應及早就醫檢查。

寶寶時常呆滯,對人不理不睬怎麼辦?

寶寶缺乏對外界的反應可能讓家長感到擔憂,這種情況可能涉及社交發展或專注力的問題。建議家長嘗試以下方法:

  1. 建立有趣的互動 透過玩躲貓貓、唱兒歌或使用音樂和色彩鮮明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觀察他們的反應並給予正向回饋,逐漸培養他們對外界的興趣。
  2. 減少分心因素 確保寶寶的環境不過於複雜或刺激,陪玩時關閉手機或3C設備,專注於一對一的互動,提升他們的注意力。
  3. 尋求專業評估 如果寶寶長期缺乏互動興趣,建議與兒科醫師或兒童發展專家聯繫,檢查是否存在感官統合問題或其他發展障礙。

寶寶還不會爬、不會走怎麼辦?

運動發展遲緩會影響寶寶的探索能力與學習機會,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協助:

  1. 提供適當的練習空間 為寶寶準備一個安全且舒適的活動區域,放置一些能激發好奇心的玩具,鼓勵他們移動身體。例如,用爬行墊或低矮的家具作為支撐,吸引他們嘗試爬行或站立。
  2. 協助建立肌肉力量 通過簡單的遊戲,例如幫寶寶翻身、拉著他們的手幫助站立,來鍛煉核心肌群與肢體協調能力。
  3. 定期追蹤發展進度 如果寶寶6 個月仍無法抬頭或翻身,超過12個月仍無法站立或行走,建議進一步進行評估,以排除肌肉張力異常或骨骼發育問題。

寶寶不會說話怎麼辦?

語言發展遲緩是家長常注意到的問題之一。當寶寶到了該發出簡單語音或單字的階段卻仍然沉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 多和寶寶說話,即使他們無法回應,也能幫助他們累積語言理解的基礎。例如,在日常活動中描述正在做的事情或指出物品的名稱。 例如:媽媽打開水龍頭,拿起海綿,沾泡泡洗碗精,開始洗碗囉!
  2. 鼓勵互動 嘗試用手勢、眼神交流以及簡單的聲音模仿,引導寶寶回應。可用書籍、玩具或生活中的事物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鼓勵他們發音或表達需求,寶寶回應時給予微笑作為回饋。
  3. 考慮語言評估 如果寶寶的語言發展遲緩特別明顯及落後,可尋求專業語言治療師的協助,進行語言能力評估,並制定治療計畫。

其他文章